0.0.4

血液、膽汁、細胞內液;被吞噬了的一片小海洋,在我們的內臟裡的一片狂野濕地;從我們的內而外自行尋路涔涔湧出,從水基的子宮到​​水基的世界:

我們是水群體。
Spleen 脾臟 造血、濾血、激發免疫反應

自過去以來,人們對於身體所有臟器中最陌生也最不重視的恐怕就是脾臟了。曾經有長達兩千年脾臟被認為是膽汁黑色成分的製造處,被西方哲學家認為是憂鬱和情緒衝突的來源,所以脾臟的英文 ”Spleen”也有“ill temper”(壞『脾』氣)的意思。
在人體的胚胎發育過程中,大部分胃腸道都是分化自內胚層的(分化自神經脊的腎上腺除外),但脾卻是自間充質組織發育而來。胚胎發育第12週時,造血幹細胞會遷入脾中,引發脾的造血功能。出生後,人脾的造血功能基本喪失,但在人體出現嚴重造血障礙時能夠恢復。
脾臟有濾血的功能。脾內的大量巨噬細胞可以清除衰老的血細胞(比如紅細胞)、抗原和異物。此外,侵入人體血內的抗原,可在脾內激發免疫反應。

source link: 國軍高雄總醫院網站
「外國人的膽子在腸子裡」

guts 應該翻成膽子、腸子、還是內臟?
pulse condition; type of pulse 脈動

脈動應指 (指頭)的形象,包括頻率、節律、形態、充盈度、顯現部位、通暢的情況、動勢的和緩、波動的幅度等方面。

脈象的形成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

heart 🫀 心主血脈,心臟搏動把血液排入血管而形成脈搏。心臟的搏動和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行均由宗氣所推動。血液循行於脈管之中,除了心臟的主導作用外,還必須有各臟器的協調配合。

lung 🫁 肺朝百脈,即是循行於全身的血脈均匯於肺 ,且肺主氣 ,通過肺氣的敷布,血液才能布散全身;

stomac & spleen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主統血,血液的循行有賴於脾氣的統攝;

liver 肝藏血,肝主疏泄,有調節血量的作用;

kidney 腎藏精,精化氣,是人體陽氣的根本,各臟腑功能活動的動力;而且精可化生血,是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之一。故脈象的形成與五臟功能活動有關,而且五臟與六腑相表裡,脈象的變化也可反映六腑的變化。

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,寸關尺三部有脈,脈不浮不沉,和緩有力,尺脈沉取應有力。常見病脈有浮脈、沉脈、遲脈、數脈、虛脈、實脈、滑脈、洪脈、細脈、弦脈等。

source link: 中醫百科:脈象
~五臟~




~六腑~
小腸
大腸


膀胱
三焦
五臟與六腑

六腑,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。除三焦外,五臟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分別與膽、小腸、胃、大腸、膀胱相表裡(腑為表,臟為里)。中醫中臟腑表裡的聯繫如下:

1.心與小腸:心主血脈,小腸主化物,心陽溫煦促進小腸的化物。

2.肺與大腸:肺主肅降,促進大腸傳導;大腸傳導,有利於肺的肅降。

3.脾與胃:脾主運化,胃主受納;脾主升清,胃以降為和;脾喜燥惡濕,胃喜潤惡燥;脾為陰土,胃為陽土。

4.肝與膽:肝主疏泄,促進膽汁的排泄,膽汁可以涵斂肝陽、肝氣;肝主謀慮,膽主決斷。

5.腎與膀胱:腎的氣化促進膀胱的貯尿排尿。

source link: 中醫百科:五臟 
三焦,①六腑之一。又名外腑、孤腑。有主持諸氣,疏通水道的作用。《難經.三十一難》:「三焦者,水谷之道路,氣之所終始也。」《素問.靈蘭秘典論》:「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。」

分上焦、中焦、下焦。從部位而言,

上焦一般指胸膈以上部位,包括心、肺在內;

中焦指膈以下、臍以上部位,包括脾、胃等臟腑;

下焦指臍以下部位,包括腎、膀胱、小腸、大腸(以病理生理言,還包括部位較高的肝,故下焦往往肝腎並提)。

從功能而言,《靈樞.營衛生會篇》指出
「上焦如霧」(主要指心肺的輸布功能),
「中焦如漚」(指脾胃的消化傳輸功能),
「下焦如瀆」(指腎與膀胱的排尿功能,並包括腸道的排便作用),這些功能實際上就是體內臟腑氣化功能的綜合,故三焦的功能,概括而言是受納水谷,消化飲食,化生氣血精微物質,輸送營養,排泄廢料。三焦的「焦」字有「熱」的含義,這種熱來源於命門之火,是通過氣化的作用來體現的。


近代持三焦有名有形觀點的學者,對三焦形質也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,認為三焦是淋巴系統、網油、胰腺、神經系統等。如陸淵雷、章太炎、祝味菊等人,受西方解剖醫學的影響,根據「三焦者,決瀆之官,水道出焉」,認為三焦是人體胸腹腔的淋巴干和淋巴導管,可以溝通全身津液,由此進而發展到全身淋巴系統。張錫純認為三焦是網油。趙隸華等依據古人解剖中無「胰腺」一詞,從《難經.四十二難》的「脾有散膏半斤」和陳無擇的「在臍下有脂膜如掌大」之論說,根據胰腺的現代解剖位置及其形恰如散膏,約如手掌大,結合其生理、生化、病理,認為三焦可能就是胰腺。亦有人根據「三焦與命門相為表裡」之說,力倡三焦就是「脊神經」、「交感神經」、「植物神經」,等等。

source link: 中醫百科:三焦